自体血回输可缓解用血压力

“产妇子宫收缩不好,孩子出来后可能发生大出血,快准备血!”这是日前发生在重医附一院产科的惊险一幕。
       由于产妇是“熊猫血”,又是深夜凌晨3点多,去哪找这种稀有血型?这可急坏了助产士。庆幸的是,该产妇在一个月前采集了200毫升自体血。这200毫升血此时也成了救命血,缓缓地输进了产妇体内,最终母子平安。
 
       自体血回输可减少输血风险
 
     “其实,这就是自体血回输。”重医附一院输血科主任余泽波解释,即病人需要输血时,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。
      以该院产科为例,医生会在预产期前3天左右,建议“熊猫血”和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存自体血,以备不时之需。
      具体流程是:先到医院输血科填申请表,确认无基础疾病且符合条件后,由医护人员采集血液,储存在输血科,等到需要用时就从输血科调。如果没有需要,血液也会视情况回输到病人体内。
     “这只是自体血回输的一种,预存式自体血回输。”余泽波介绍,除此之外,还有稀释性自体血回输、术中的自体血回输等。目前,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预存式自体血回输和术中的自体血回输,后者是在手术过程中,通过自体血回输机,将患者的失血回收,多见于心脏外科手术。
 
      通过自体血回输缓解用血压力
 
      “自体血回输屏蔽了异体血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传染病传播、扩散等危险。”据介绍,今年初,福建一5岁小女孩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,正是因为献血者处于艾滋病的窗口期,而窗口期感染艾滋的风险,在国内外都存在。而自体血就不存在这一问题,要安全得多。
      自体血回输的关键作用还在于缓解用血压力。余泽波说,要缓解用血压力,一方面要“开源”,加大宣传力度,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;另一方面是“节流”,自体血回输就是一把“利器”。
      重医附一院产科医生黄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产科每个月都有二三十个产妇采取自体血回输,按每人自备200毫升计算,一个月就能节约4000—6000毫升血,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      目前,重医附一院、新桥医院、大坪医院、西南医院、中山医院等部分主城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自体血回输这一项目。
 
      自体血回输为何叫好不叫座
 
      为了推广自体血回输,国家卫计委曾下过硬指标:三级医院自体输血量不得少于总用血量的15%。但实际上,重庆远没达到这一指标,不少医院花大价钱买来的血液回收机甚至成了摆设。
      自体血回输为何叫好不叫座?“最大的障碍还是这项技术的费用没有完全纳入医保范畴,得不到患者的支持。”业内人士称,目前,在预存式自体血回输中,医护人员采集200毫升血液,只收取采集费、存储费共77元,400毫升为154元,但医保不能报销。如果是术中的自体血回输,只能报销一部分。
      “缺乏合理的医疗收费体制,影响了医院的积极性。”我市某医院输血科负责人称,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,医院方仅能收取一次性血液过滤装置的成本费用,医院在几乎零收益的情况下还要投入相关人员培训、医疗设备及安全管理的成本。
       此外,大部分病人没有自体血回输的意识。“自体血回输首先要把血从身体内采集出来,很多人就不愿意。”黄帅称,很多病人会顾忌,采血后会不会贫血?如果没用上,是不是就浪费了?
       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黄宇光表示,在发达国家,自体血回输已占输血总量的20%至40%。自体血回输是一个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患者更新就医理念来配合,也需要医院、社会等各方面支持,“应将自体血利用提升到能够帮助社会解决血荒的层面加以重视,在管理、审批等环节严格管理,不断进行技术创新。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,以补偿医院的投入,更好地推动此项工程。”
 
 

上一篇:自体血回输”应入医保

下一篇:推广自体血液回收可缓解“血荒”